海之魂 发表于 2013-5-17 16:43:09

上海港吞吐量是伦敦10倍,为何还不是航运中心?《中国水运网2013年5月3日》


上海港吞吐量是伦敦10倍,为何还不是航运中心?《中国水运网2013年5月3日》

添加时间:2013-05-03 08:48:26 阅读次数:889


   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民族的伟大复兴,必然是在海洋中崛起。
  然而,一方面随着国外经济危机到来,航运市场长期处于低谷状态,市场上运力大规模过剩,运价大幅下降;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刻,我国的海运企业面临着双重的挑战和压力。
  我国的海运事业面临怎样的问题,海运企业如何发展,如何建设海运强国,这成为政府、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,也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必须考虑的关键。
  日前,交通运输部水运局、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、大连海事大学、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“交通银行-中国航运大讲坛”,海运专家们就上述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。
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雷海:海运强国,软实力和话语权是关键  上海港去年年底达到3200多万箱的吞吐量,已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,而伦敦只有300多万箱的吞吐量,但迄今为止,伦敦仍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航运中心。作为老牌航运中心,世界20%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,世界50%的油轮租船业务、40%的散货船业务、18%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%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此进行。它的强大在于软环境。
  除此之外,中国在IMO(国际海事组织)的发言权还是很弱,这与我们的造船规模和港口规模非常不匹配。另外,我们的航运服务业也没有做大,这说明,我们的软环境还差得很远。
  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杜麟栋:没有港口强国,也就没有海运强国
  现在我们国家在海运界的地位还是比较低,不单单是软件,硬件上也比较差。无论是集装箱团队、矿石运输团队,还是油轮船队都比较差,建成海运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。不仅是软件和硬件,还有国家政策层面,跟中国的港口建设有非常大的关系。
  没有港口强国,就没有海运强国。所以,我们的港口、航运以及相关的服务经营等,这些方面都要共同努力。
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:软实力要建筑在硬实力的基础之上  有一种理解是认为我们的硬件很强,只不过软实力比较差。我觉得,我们的硬实力本身也是大而不强。
  存在几个方面问题。一是技术结构,我们的规模虽然很大,船队的规模居世界第十位,但是我们的散货船队在高标准、环保低碳的超大型船舶的前瞻性的准备不足。二是船队的资本结构也需要调整。世界上所有海运强国的团队,它们的资本,绝大多数来自民间,而我们国家的资本相对比较单一。虽然有山东海空这样的比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,但是如果和中远、中海、中外运、招商这些国有船队相比,民营企业的资本力量还是比较薄弱。三是我们船队的航线结构。我们是一个大国,首先应该为我们的外贸运输来服务,但是如果想建成海运强国,单纯为本国外贸服务是不够的。我们应该参与全球的物流运输。四是人才建设,人才主要不是反映在技术方面,而是反映在理念方面。现在海事大学毕业的学生能够终身为海运事业奋斗的,把海运和整个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文化理念的人才是不多的。
  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基础。伦敦也是这样,成为头号航海大国,其对软实力的重视迄今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。
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真虹:海运强国要集成四种能力  有两组数据:1990年我国国际海运掌控的运力大概是2500万载重吨,到2012年掌握的运力是1亿2400万载重吨,增长了5倍,这样看我们的船队实力增长的非常快;再看另外一组数字,同样的1990年我国外贸港口吞吐量大概是1亿6400万吨,去年2012年外贸吞吐量是30亿吨,22年增长了18倍。而我们的运力只增长了5倍,这么多货物哪里去了?很多是被非中国的公司控制的船队运走。这样看来我们的硬实力也需要大步的前进。
  所以,我对海运强国的理解是要集成四种能力。第一是我们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。第二是提升我们航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。第三是要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,就是我们的软实力。包括海事仲裁等其他方面都需要提升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主要就是提升软实力。第四,要提升国际航运影响力。
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:企业要经历从沿海到远海的改变 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,航运行业处境非常艰难。我们国家自1988年就宣布放弃货载保留制度,一直处在一个相对顺风顺水的环境中,所以当危机来临,我们面临更大压力。
 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,首先,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,解决海运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。第二,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,需要有更大的力度,来维持国家的安全。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,海上出了一些新的情况,国际上有一些新的政策,中国想要走向海洋、走向世界,需要在国家财政安全的前提下,包括海运企业、港口企业,以及我们的救助能力等都面临从沿海向远海的改变。
  我们的基础设施都在大陆海岸线的边上,而放眼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,在距离海岸线1000公里之外的岛上,我们的船舶还能不能收到大陆上发出的天气预报、海况预报,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能不能及时解救?所以,要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基础设施,维护海洋权利,不是从大陆出发。另外,在信息服务上也面临着很大的差距,也就是说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,我们的海域信息是不能覆盖的,这就是从技术上的差距。
  从企业角度来说,要面临反思我们的发展模式。第二就是创新,这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渴望,而不是政府来让你创新。这一方面我们的动力相对是不足的。从国家层面来说,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。如果企业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回报,那么谈创新也是空谈。
  第三,企业要联合上下游优势,不能单打独斗。我们一直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长大,经历了黄金十年,都形成了一种观念,认为孤立就可以到世界上去拼搏。而实际上,走向世界才发现,世界比想象中复杂得多,风险大得多。

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上海港吞吐量是伦敦10倍,为何还不是航运中心?《中国水运网2013年5月3日》